干果文学
推荐你的下一本好书

王朝悲歌:盛世兴衰四部曲这本小说在哪里可以看?哪里有免费试读章节?

备受瞩目的历史脑洞小说,王朝悲歌:盛世兴衰四部曲,以其精彩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吸引了大量书迷的关注。作者朝晖旧影以其独特的文笔和丰富的想象力,为读者们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目前,这本小说已经连载中,最新章节第133章更是让人热血沸腾。如果你喜欢阅读历史脑洞小说,那么这本书一定不能错过!

王朝悲歌:盛世兴衰四部曲这本小说在哪里可以看?哪里有免费试读章节?,这本小说主要讲述了:晨曦微露,东方天际泛起一抹鱼肚白,驱散了笼罩大兴城一夜的黑暗。雄伟壮丽的贡院,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庄严肃穆,宛如一只蛰伏的巨兽,静静等待着即将到来的盛事。朱红色的大门紧闭,门前广场空旷而寂静,只偶尔有几只…

王朝悲歌:盛世兴衰四部曲这本小说在哪里可以看?哪里有免费试读章节?

《王朝悲歌:盛世兴衰四部曲》小说最新章节试读:然而现实的残酷很快显现出来,资源的极度匮乏是 “萤火” 面临的最直接、最紧迫的难题。李明自己已一贫如洗,李婆婆、张三、陈升也都是生活艰难之人,“萤火” 的运作资金几乎完全依赖李明偶尔行医以及陈升替人抄书换取的微薄收入。这点收入,别说扩大善行规模,即便维持现有施粥点的运作,都显得捉襟见肘,极为吃力。小有成亦难,“萤火” 的第一次实际行动,便遭遇了严峻的经济困境,这一现实让李明和他的伙伴们再次感

《王朝悲歌:盛世兴衰四部曲》精彩章节赏析

晨曦微露,东方天际泛起一抹鱼肚白,驱散了笼罩大兴城一夜的黑暗。雄伟壮丽的贡院,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庄严肃穆,宛如一只蛰伏的巨兽,静静等待着即将到来的盛事。朱红色的大门紧闭,门前广场空旷而寂静,只偶尔有几只早起的鸟雀,在台阶上跳跃觅食,发出细碎的鸣叫声,更显考前的宁静与肃穆。

随着天色渐明,四面八方开始有士子陆续而来,打破了贡院前的沉寂。他们身着各式儒衫,或步履匆匆,神色凝重;或三五成群,低声交谈;或独自一人,默默伫立,神情各异,但都难掩眉宇间那一丝紧张与期待。他们是来自隋朝各地的莘莘学子,怀揣着改变命运的梦想,汇聚于此,为了那科举金榜,为了那仕途窄门,展开一场关乎前途命运的激烈角逐。

李明也身着一袭洗得发白的儒衫,混迹于士子人群之中,缓缓走向贡院大门。他神色平静,步伐沉稳,但内心却远不如表面般平静。这数月以来,他寒窗苦读,呕心沥血,为的就是今日的科举考试。他深知,科举之路,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更何况,他还面临着 “门阀出身” 和 “民族背景” 的双重隐形壁垒,想要在科举考场上脱颖而出,谈何容易?但他已经别无选择,只能背水一战,放手一搏。

随着一声悠长而庄严的钟声响起,贡院朱红色的大门缓缓打开,发出沉重的 “吱呀” 声响,仿佛一扇通往未知命运的闸门,正式开启。士子们在考官和兵士的引导下,依次排队,缓步走向贡院大门。考场秩序井然,肃静无声,只有士子们衣袂摩擦的细微声响,和脚步落地的轻微 Footsteps,在空旷的广场上回荡,更显考场气氛的凝重与肃穆。

进入贡院大门,李明立刻感受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肃穆氛围。贡院内部,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古木参天,绿树成荫,环境清幽而雅致,宛如一座庄严的宫殿。考场区域,则是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号舍,如同蜂巢般密密麻麻,排列有序,一眼望不到尽头。每个号舍都狭小而简陋,仅容一人,如同囚笼一般,压抑而沉闷。士子们将在这里度过漫长的考试时光,与笔墨为伴,与孤独为伍,接受一场身心俱疲的严峻考验。

李明跟随人流,来到自己的号舍前。号舍狭小而阴暗,仅有一桌一椅,光线昏暗,空气污浊,令人感到压抑和窒息。他默默地将笔墨纸砚等考试用品安置妥当,在简陋的木椅上坐下,闭目凝神,调整呼吸,努力使自己平静下来,摒除一切杂念,进入备考状态。

随着考官入场,考场气氛变得更加紧张和凝重。身穿官服的考官们,神情严肃,目光如炬,在考场上来回巡视,威严而庄重。兵士们手持刀剑,肃立于考场四周,戒备森严,更增添了考场的肃杀之气。整个考场,鸦雀无声,落针可闻,只有士子们紧张而急促的呼吸声,在空气中微微颤动,仿佛暴风雨来临前的压抑与沉闷。

一声清脆的锣声响起,打破了考场的沉寂,也宣告着科举考试正式开始。考官们开始分发试卷,士子们屏息凝神,接过试卷,目光立刻被试卷上的题目所吸引。李明也接过试卷,仔细审视着上面的考题,心头却不由得微微一沉。

本次科举的考题,共有四道,分别是经义,史论,诗赋,和策问。经义题,考察士子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题目中规中矩,难度适中。史论题,考察士子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判能力,题目也算正常,但细细品味,却似乎隐隐带有某种 “文化倾向”。例如,其中一道史论题,题目为 “论孝文帝之胡汉政策”,要求士子评价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的历史功过。题目本身并无不妥,但结合当下隋朝的政治格局和民族关系,却显得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这似乎是在暗示,考官们更加看重士子对 “胡汉融合”,“民族团结” 等 “政治正确” 的理解和认同,而非客观公正的历史评价。

诗赋题,考察士子的文学才华和艺术修养,题目也算正常,但细看题目,却也似乎带有某种 “文化偏好”。题目要求士子以 “胡风” 为主题,创作一首五言律诗。“胡风”,指的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色。这个题目,看似考察士子的文学创作能力,但实际上,却也似乎在引导士子们,更加关注和赞美 “胡文化”,而相对 “弱化” 甚至 “边缘化” 汉文化的地位。

最让李明感到震惊和不安的,是最后一道策问题。策问题,通常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也是难度最高的一道题目,主要考察士子对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和建言献策的能力。本次科举的策问题,题目赫然写着:“论‘七宗五姓’之于隋朝之意义”。

“论‘七宗五姓’之于隋朝之意义”?当李明看到这个题目时,心头猛地一震,仿佛被一道闪电击中,浑身僵硬,大脑一片空白。“七宗五姓”,指的是鲜卑贵族中的最顶层的十二个显赫家族,他们是北周,乃至隋朝政权的统治核心,掌握着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命脉。这个题目,直接将 “七宗五姓” 摆到了科举考场的中心位置,其意味之深长,其 “政治导向” 之明显,简直是不言而喻!

李明瞬间明白了,自己之前听到的那些关于科举考试 “民族藩篱” 的传言,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真实存在的 “潜规则”!这科举考场,表面上是选拔人才,为国所用,但实际上,却也成为了统治阶层,巩固自身统治,维护 “民族等级” 秩序的又一个 “工具”!这道策问题,与其说是在考察士子的 “治国之才”,不如说是在考察士子对 “鲜卑贵族统治” 的 “忠诚” 和 “认同”!答得好,未必能中;答得 “不好”,则必不中!这科举窄门,对汉人士子而言,确实是窄之又窄,难之又难!

面对这 “民族藩篱” 赫然呈现的科举考题,李明感到内心无比的复杂和挣扎。他知道,如果他想要在科举考场上有所作为,就必须 “顺应” 考题的 “政治导向”,“歌颂”“七宗五姓” 之于隋朝的 “意义”,甚至需要 “违心” 地赞美鲜卑贵族的统治,才能博得考官的青睐,换取一个金榜题名的机会。但如果他这样做,就等同于与自己内心的 “底线” 和 “原则” 相悖,他将不得不 “违心” 地书写一些自己并不认同,甚至反感的内容,这将是对他精神和灵魂的一次巨大的考验和折磨。如果他选择 “坚守” 自我,“直言不讳” 地批判 “七宗五姓” 的统治,揭露 “民族等级” 的不公,那么他的答卷很可能会被考官视为 “大逆不道”,轻则名落孙山,重则甚至可能招致牢狱之灾,前途尽毁。

仕途窄门,近在咫尺,却又远如天涯。科举考场,看似公平公正,实则暗流涌动,“民族藩篱” 无处不在。李明面临着人生中一次最艰难,也是最重要的抉择:他究竟是选择 “妥协”,“顺从”,委曲求全,以换取一个进入官场的机会?还是选择 “坚守”,“抗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用自己的笔,写出内心真实的声音,即使付出再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这一刻,李明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和彷徨,仕途的窄门,正等待着他做出最终的抉择,接受命运最严峻的考验……

小说《王朝悲歌:盛世兴衰四部曲》阅读结束!

阅读全部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